在季末资金回表与估值整改半年考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守住了31万亿元的关口,较年初增长5.22%,打破市场对半年度“规模缩水”的担忧。
然而,规模稳增背后,收益率持续下行、业绩基准大面积下调以及监管估值整改带来的稳净值压力,正成为行业共同的挑战。展望下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如何保持规模增长?
站稳31万亿关口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1.22万亿元,较5月小幅缩窄。此前,华源证券固收团队测算,银行理财市场5月末规模31.5万亿元,创新高。
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延续增长态势,背后有多重因素推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一方面,债市的持续走牛带动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回升,同时“固收+”产品的收益率保持高位运行,这种收益优势吸引了大量风险偏好较低的资金涌入银行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季末资金回表与季初资金出表的季节性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理财市场规模的修复。
今年上半年,存款利率的下行也成为推动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降至1%以下,而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更高,二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利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在今年上半年流动性总体充裕的背景下,银行降低了存款利率,这不仅提升了理财产品的吸引力,还导致部分原本用于存款的资金流向理财领域,“存款搬家”现象越发显著。
在今年5月央行实施降准0.5%、降息0.1%的政策组合拳后,理财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变化。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诗慧表示,降息直接导致债券收益率和同业存单利率走低,使得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进一步缩水,而存款利率同步下调也加剧了“资产荒”;二是理财客户多为保守型投资者,对收益率下行较为敏感,但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节奏与幅度存在滞后,导致银行净息差进一步压缩。
除了规模高增外,理财产品上半年还经历了业绩表现分化。Wind数据显示,占比97%的固收类产品中,纯固收类年化收益率2.84%,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43%,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而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承压,平均年化收益为4.1%,受股市波动影响显著。回顾来看,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在2月,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达到年内高点,近1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22.08%。然而,随后在3月和4月,收益率出现了大幅下跌。直到6月,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才迎来回暖。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出现了大规模下调的现象。仅在6月,就有上百款理财产品发布了相关下调公告,甚至部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已经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华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及固收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银行理财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呈现出持续下行的态势,且目前这一下行趋势仍未结束。理财市场整体的业绩比较基准是衡量理财产品收益预期的重要指标。据测算,自2022年初以来,理财公司当月新发人民币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
随着市场整体资产收益率的下降,理财公司此前用于平滑净值的某些估值方法受到了监管的整改要求。例如,监管机构明确指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中存在的四类违规问题,其中就包括违规使用平滑机制来调节产品收益等行为。同时,监管还叫停了理财公司自行建立估值模型的做法。
银行理财曾经依赖的“高收益、低波动”的商业模式如今正面临巨大挑战,稳规模、稳净值的压力日益凸显。廖志明提到,银行理财收益率延续下行趋势。他预计,今年二、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会有所增长,但到四季度规模将趋于平稳,全年规模增量可能不及去年,甚至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低于三年期或五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稳规模、稳净值压力凸显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市场下半年将面临降息压缩收益与估值整改的双重压力,要从产品、策略两个方面共同应对挑战。
整体上来看,降息直接压低市场利率,债券、同业存单等固收资产收益率下行。“固收类产品收益空间被压缩,部分产品业绩基准下调。”薛洪言表示。存款利率下行加剧“资产荒”,倒逼理财公司通过增加权益、衍生品等配置增厚收益。
在产品创新方面,理财公司主打低波稳健与多元主题并进。例如,光大理财加大“稳健低波”产品发行,定位平衡收益与波动;建信理财以存款、存单、短债为主要资产,采用持有至到期策略控制回撤。招银理财、中银理财推出按月/季分红产品,满足流动性需求。
多元化方面,理财公司向权益市场求解。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指出,当前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持续下滑,银行理财获取优质高息资产的难度显著增加。多数固收类产品的收益水平面临下行压力。因此,理财公司倾向于加强权益投资,通过拓宽投资范围来寻找新的收益增长点。例如,构建含权益资产的“固收+”产品,以增强收益弹性并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这一策略也有利于理财公司丰富产品体系,通过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做大含权理财产品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廖志明指出,对于银行理财而言,这一转型过程并不顺畅,因为市场中传统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普遍较低,对净值波动的容忍度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含权理财产品的推广。
投资策略方面,受访的理财机构人士称,采取缩短久期和多元配置的策略。“理财公司可以通过缩短底层债券的久期来应对利率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同时谨慎控制杠杆水平,并精选优质投资标的,以降低净值波动的风险。”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翘楚认为,未来“固收+”投资策略可能会更加规范,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将更加谨慎,其配置比例也会更加合理。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机构可能会为开放式理财产品配置更多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投资者因净值波动而可能产生的赎回需求。